第四十二章 背对阳光的孩子(一)
持续两天的会议开完,所有的照片也都洗出来了,同时,对于修建学校的准确地点也有了初步的意见,杨柯征求过下乡考察人员的意见,审核确定之后,再次召集了所有助学小组成员开了一次动员大会,为助学活动即将启动的修建学校环节动员誓师。
会议的最后,杨柯是这样说的:“我们都很清楚这些孩子的处境,在这里,我要求我们所有人都尽心尽力的为学校的修建把好关,力求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的每一分钱和每一件物品,都在这些孩子身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你们要监督好每一个环节。希望在我们老的时候,想起曾经做过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都能从心里发出微笑!”
之后的两天时间里,小组成员三三两两的启程走了,带着沉重的心情,带着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明天的希望,义无反顾的走了。
李小丽原本是坚决要再次下乡的,却被杨柯和一众年轻人拦了下来,生怕这孩子哭死异乡。为了这件事,李小丽第一次对杨柯恨恨的瞪起了浮肿的眼睛。
杨柯开始在电脑面前忙碌起来,将笔记本上所有的见闻实录敲进了电脑,有的是直述,有的地方则运用第一目击者口述的方式,配合着挑选出来并经过处理的照片,还有一些感想,全都写了上去。
他是要写出一本书,将这些孩子的实际情况原原本本的写出来。
杨柯是这样计划的:等这本书写完之后,送到相关部门审查,同时递上申请,免除所有的印刷和渠道费用,而这本书以后的销售收入,将完全捐献给团委助学小组。在这本书印刷之前,他会写篇稿子发表在省里的各个新闻报刊上,为即将发售的书打广告。除了这些,还要尽量利用杨正和的关系,将宣传文章在中央发表出来。而这本书的最后,会附上助学基金会的信息,包括联系人,电话,汇款地址等等。为了防止别人不相信,他会让杨正和在印刷之前代表省委签字确认,最好是能让省委书记凌厉冉签个名。
等忙过这些事情,就是寻找代为打理基金会的人选,虽然现在的助学基金会还没严格意义上的成立,但可以想象的是,等到这本书面世之后,无数的捐款和物资一定会雪花一般的飘来。他有这个信心,因为这些平实却震撼人心的话语和照片。
所以,基金会的代理人选就需要谨慎的挑选了,既要人品正直,也要有为孩子送温暖的爱心,还要熟悉金融投资,在这个领域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杨柯目前还没想到合适的人选。
又是一个月的时间过去,杨柯所写的《背对阳光的孩子》终于完成了。这期间,经过杨柯和所有还留在团委的助学小组成员的字句推敲,整整修改了五次。
杨柯从电脑前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胳膊,消瘦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这一个月,杨柯每天都在电脑前忙到很晚,连常委院都没回过一次。李梅打来好几个电话,杨柯置之不理,最后李梅动用了大杀器香草,杨柯仍然以工作忙推脱掉,让已经进入榕城阳光幼儿园就读的小丫头有些不开心,最后还是李梅带着小丫头来团委宿舍看望了一次方才罢休。
还没有完成呢!他准备找一个在界深具影响的人写个序,顺便修改一下,为这本书做最后的斧正。而这个人选,最合适的无疑就是赵邀的老妈沈云仙教授。想起赵邀,自从上次在常委院门口气呼呼的走掉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已经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杨柯突然有些想念。
也是时候回家看看了。
杨柯将已经完成的书稿打印了出来,收拾好东西,等到下班,杨柯带着一脸憔悴回了常委院。
走在岔路口,赵邀如同往曰一样,习惯姓的往七号院的方向望了一眼,这是她最近每次从常委院里进进出出都会有的动作。自从上次在大院门口分别之后,就再没见到过杨柯,虽然赵邀能猜测到杨柯最近应该是在忙着修建学校的事情,应该是还在乡下四处奔波,可每次经过这里,她都会忍不住望望那个方向。
走到自己家门口,赵邀就看到了正在她家门口站立不动的杨柯。胳膊下夹着一个文件袋,手上提着小半袋水果,好像是正在研究她家门口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