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英雄救美人[
要完善并落实劳动标准,把提高企业劳动管理水平与逐步改善劳动条件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劳动条件差和部分劳动标准缺失的问题。有效处理劳动争议,把柔性化调解与快速仲裁结合起来,重点解决案多人少问题。
要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试点,把监察执法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重点解决预防违法和由以城镇为主转向城乡统筹的问题。发挥三方机制独特作用,把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与总结各地新鲜经验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分头落实和形成合力的问题。同时,积极做好农民工工作。
杨部长的课程讲完后,他留下好长的时间让大家提问。没想到来自基层的同志举手发言还十分积极踊跃,问题也是五花八门。
史同学:从世界上福利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他们福利保障的建立,要么是在经济发展上升速度特别快的时期,要么是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情况下。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时期,也确实遇到了经济危机,但似乎我们的社会保障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杨部长:社会保障,其实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机制。作为风险管理机制,首先是要人们遇到了风险才会产生风险意识,所以在世界各个国家,社会保障的产生、重大变革通常都是在危机时期,不管是经济危机、政治危机,都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的有利生成条件。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应该说经济增长很快,但为什么社会保障改革和制度建设比较滞后。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给老百姓带来的收益,对老百姓的福利不足产生了替代效应。
比如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原来的合作医疗崩溃了,上小学要收钱了,但好多农民都没有反应,为什么没有反应?因为农田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面试增长了。计划经济时期,人均只能分200斤粮食,但承包制后可以人均收到400斤以上的粮食。农民一算,这增长的200斤粮食比没有合作医疗、小孩免费上学还要划算。城市也是一样,工资收入的增长替代了福利保障减少或者福利增长不足。
这是以往30年,收入增长替代了福利下降,但到为止,这种替代效应是越来越弱化。因为人们的收入增长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可能再持续增长,而为承担生活风险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越来越大。比如,过去我们上学只是象征性缴点学费,后来是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上大学更是数以万元计,这样的负担便不是一般性的收入能够支撑的。医疗也是一样,过去看病花的钱不像这么惊人,很多疾病就能拖垮一个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已经不可能替代城乡居民要消除或者免除生活风险的需求了,已经不可能替代了。
所以,如果我们遭遇一个危机,就等于给社会保障建设一个推动力。近几年来,尽管我们的政府是在主动加快推进社保的制度建设,但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确实使社会保障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飞跃。
周雨站起来问:请问杨部长,大家都在担心全球经济会陷入一种无就业的复苏状态中,您认为我国能否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同步性?如何保证这种同步性的实现?
杨部长:就业问题是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重大问题。你提到的经济增长当中没有带动或者是没有很大地带动就业的这种现象,在局部是存在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就业还是良性互动的。前几年,我们每年城镇新增就业都在1000万以上,去年年底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确实对我们国家的就业形成了严重的**,在一段时间曾经出现了就业增量减少,甚至绝对的降低,岗位流失情况加剧的现象。但是这种情况已经从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发生了改变。总体来讲,就业的形势从可见的指标上,已经大体恢复了正常。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个概念不仅是中央政府的一种目标和理念,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种目标和理念。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的项目上,都在考虑对本地或者是其他地方就业的带动效应,而不仅仅看对gdp的贡献。特别是不久前,国务院也制定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中小企业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带动就业会有更直接、更明显的效应。所以,我们相信,中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同步的。如果有局部和阶段性的不同步问题,我们也会发现并且纠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