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政府办主任

作者:晨风徐徐

第198章 男局长Vs女



 张强的儿子今年3岁了。他告诉记者,孩子很可爱。只是长时间不在家,孩子见了自己总像见了生人一样躲着。“等工程完了,抽时间好好陪陪儿子。”低沉的话语中,掩饰不住的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

 镜头二:“我是一名党员”

 崔师傅是电工班的班长。除了张强外,他是公司派驻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部的唯一一名老党员。

 由于技术最全面、业务最精湛,为人又老实厚道,班组成员们都亲切地把崔师傅当做老大哥。平日里,工人们遇到什么问题,总是找崔师傅请教,崔师傅也总是不厌其烦为大家耐心讲解。每天,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外,快50岁的崔师傅总是闲不住,白天的工作干完了,他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到工地上对大家白天的工作再仔细地检查,每天都要忙碌到深夜十一二点。

 崔师傅说,自己的父辈们也是干这一行的,而如今,他的儿子又子承父业,在建筑学院学工程造价。祖祖辈辈这样传承下来,崔师傅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情感。不管是和朋友,还是和家人在一起,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工地。苍海对崔师傅同样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从2006年来这里,他已经参与了苍海四五个重点工程的建设。他说,十几年来,他见证了苍海突飞猛进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市委、市政府抓城市建设、环境治理,苍海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听工地上的工友们说,崔师傅儿子今年正逢大学毕业。作为一家之主的他由于工作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家里人三番五次地打电话催促他,让他抽时间回家一趟,考虑一下孩子的工作安排问题。可他仍然放不下他的工地、他的工友。他说:“这里更需要我,我是一名党员,要给大家带个好头。”

 “觉得亏欠亲人么?”面对丁洁的提问。崔师傅没有回答,但那张已略显沧桑的脸上,却能看到亮滢滢的泪水在闪烁。

 镜头三:带着婆婆上工地。

 这是建设工地上一个再简易不过的工棚。

 一位满头银发、佝偻着**的老大娘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慢悠悠地**着手里的蒲扇。只见她,一会儿低头闭目养养神,一会儿抬头看看工地的大门。

 这位已74岁高龄的老大娘,是工地材料员牛荣的婆婆。牛荣夫妻俩都是建设方公司的职工,受工作性质的影响,夫妻俩常年在外奔波忙碌,根本顾不上家。婆婆是公司的退休老职工,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理解和支持,常年帮着他们照顾家里和孩子。如今,孩子已长大**,在上海成家立业。婆婆却由于劳累和年龄的增大,身体大不如以前,身边开始离不开人的照顾。而此时,牛荣夫妻俩一个在苍海工地,一个在安徽工地。一边是撂不下的工作,一边是舍不下的老人。怎么办?无奈之下,从去年起,牛荣开始带着婆婆上工地。她说,这是她唯一能想到的一个“两全之策”

 带着婆婆上工地,牛荣比别人更多了一份忙碌。每天上班前,她都要给婆婆把水倒好,把常用的东西放在手边;下班后,还要帮着老人洗漱。“总觉挺歉疚老人,家里有舒服的床,温暖的空调,可是还让老人跟着我受这罪。”牛荣一脸的愧疚。

 镜头四:工程完了再筹备婚事

 史丽是市政工程公司一名普通的质检员。

 市政工程公司在完成厂区的截污管线铺设之后,目前又进行着厂区道路的新建任务。

 采访小史的时候,她不在,去市里化验室送样本去了。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别人口中,我们开始认识她:一名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小姑娘。

 “每天6点多,你都会在工地上看到她,有时,晚上还要坚持到十一二点。一个外表清秀柔弱的女子长期加班加点工作,其中的辛苦外人无从体会。”

 “别看年纪小,工人们都说她有点火眼金睛,路基土层填埋深度有时仅仅是几厘米的误差,她一眼就能看出来,非要让工人返工不可。”

 “有时她让工人们返工,工人们不愿意,她就耐心地给大家讲解每一道工程环节的重要性。实在不行,小史就把领导叫来,非要看着他们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好不可。”

 大伙儿说,小史是个好姑娘,善良直率。家在市区的她一年也总是难得在家呆上几天。为了让小史有个安定的家,家里人总希望她早点结婚。去年国庆,小史在父母的“逼迫”下,准备筹备婚事。可由于工程工期紧、进度快,她便把婚事一拖再拖,直到,仍然没有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