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的艺术

作者:罗伯特·格林

译序

    译完这本书,我想起两个有趣的故事来。一个是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故事。根据希腊神话,世上最美的女子海伦被帕里斯劫走后,希腊英雄联合备战。阿喀琉斯不顾母亲的反对而参战。初战告捷后,他爱上一个容貌美丽的女俘。可是这个女俘却被主帅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喀琉斯一怒之下退出了战斗,丝毫不理会自己军队的惨败及阿伽门农的请求。在阿喀琉斯的心中,爱情完全胜过了所应承担的责任。另一个是历史上三国英雄人物赵云(赵子龙)的故事。提及赵云,令人崇敬的地方不仅是他出众的武功,还有他面对女色时的毫不动心、坦坦荡荡。平定桂阳时,桂阳太守赵范被迫投降,之后与赵云结拜为兄弟,并要把寡嫂樊氏嫁给赵云。虽然樊氏有着绝代姿容,但赵云却坚辞不受。他认为一则赵范的行为可疑;二则已与赵范结为兄弟,其嫂嫂也应尊为嫂子,如此婚姻有违人伦。刘备知晓此事后,也认为是美事,竭力促成,但赵云依然坚决拒绝。在赵云的价值天平上,爱情与责任相比如同草芥。于是刘备赞他:“子龙真丈夫也!”对这种“真丈夫”的推崇其实体现在许多人物中,比如面对曹操所赐十名美女皆不动心的关羽,更有面对潘金莲的引诱毫无感觉的武松。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人对待爱情的巨大差异。在西方传统中,人们直面情感,甚至努力张扬情感。这本书中就介绍了一些为了美人而丢弃江山的故事。比如凯撒是一代英豪,却因为他与克莉奥帕特拉之间的恋情成就了他有血有肉的多情男儿形象;拿破仑威名赫赫,也因他与约瑟芬皇后的爱情而让人扼腕唏嘘。相比起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对情感采取压抑或是逃避的态度,只有那种坐怀不乱、面对情感毫不动心的人才被称为“真男儿”、“大丈夫”,而这种“大丈夫”的光环下似乎缺少了一些活生生的血性意识。众所周知,中西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各有优长。我们的文化内敛而凝重,比起西方文化更加持重深刻,富有内涵。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于西方的文化形态与思维模式我们自然有了解的必要。这本书就是一个展现西方文化的窗口。这本书虽然名为《**的艺术》,但我认为“**”二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吧。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希望从一个非常新颖、非常有趣的角度展现西方文化的一种特质,那就是直面情感,不仅直面情感的优势,更敢于面对情感的劣势。拥有本真的情感会使人变得柔软,使生命变得浪漫多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可以说是西方人的情感故事集。

    情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体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从古希腊时期对情感的认同以及对自然本能的崇拜开始,情感就奠定了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之后希腊神话中的本真灵性和自然虔敬逐渐被摈弃情感的神学所覆盖——中世界虽然是神学统治一切的世纪,虽然奥古斯丁特意著写《忏悔录》声讨情感,但是《忏悔录》中充满情感与抒情的文字却泄露了奥古斯丁无法隐藏的情感真实。文艺复兴又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帜,使人的情感得到普遍确认。之后西方的发展进入理性时代,情感再次走入低谷,近代科学所倡导的智性将其取代。但是这种低潮正是酝酿情感全面爆发的前夜。

    在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以为大功告成的那个年代,浪漫思潮在历史的沉沦中应运而生。浪漫主义以情感为核,以张扬情感为途径,旨在对抗以数学和智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思潮,挽救被工业文明所淹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拯救被数学性思维浸渍了的属于活生生的血性生命的思维方式。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张扬是历史上第一次情感盛宴。之后对情感的尊崇一直是西方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思潮。从尼采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推崇、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到萨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都在努力对抗理性思辨的传统,申扬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情感。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情感代表着活力,代表着生命本体。情感勃发的一生才是诗意的一生,才是拥有尊严与人格的一生。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逻辑与知识用干枯的框架把人类高高架在无处栖息的空中,造成了人与大地的脱离。